热电偶,价格优惠,型号齐全,可按样品定做,江南官方全站app下载_江南娱乐jn平台下载欢迎咨询选购。
始于2004年,专注温度压力流量领域特殊现场环境选型定制
全国咨询热线:010-52882318
联系我们

【 微信扫码咨询 】

您的位置: 首页 > 产品中心

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 “五字”诀

时间: 2024-06-23 03:43:32 |   作者: 产品中心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一年多以来,全国各地全方面开展贯彻落实新课程工作,新一轮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稳步推进。民族地区是实施新课程的难点和关键区域,需要研究贯通“引、领、推、促、助”五字诀。

  2023年7月31日,一群“小候鸟”在志愿者陪伴下走进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螺洋小学科技院探秘科技常识。通讯员 蒋友青 摄

  新课程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新课程全面贯彻习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提出了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培养要求,显著地增强了课程思想性。因此,学习贯彻落实新课程,要将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基础前提和主要任务,统领新课程的具体实施工作。首先,应结合教育工作实际,组织教育系统开展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教育工作者应做到政治学习与业务学习、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思想更新与实践创新的统一协调发展,全面掌握并自觉运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新课程实施各项工作。其次,将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纳入新课程培训内容。培训不仅是要求“会做”,更重要的是明白“为什么这么做”。再其次,在实施新课程工作中要自觉贯彻落实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课程落实落地,不仅要看“做了什么”,还要看“做的是不是达到目标要求”,这样才有高质量的新课程实施。

  新课程的关键特点是观念新。核心素养、课程育人等新理念统领新课程改革,新课程目标、育人定位、组织架构、呈现方式和评价方式等都发生了重要变化。因此,在贯彻落实新课程时也必须以新理念为引领。一要学习新理念。民族地区需要先进的教育方法的理念,这一轮课程改革更加需要武装新理念,利用新理念破除新课程实施遇到的认知障碍。二要活用新理念。民族地区教育基础相对薄弱,发展水平仍处于追赶期,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任旧存在。因此,民族地区实施新课程,要有“等不得”“急不得”的辩证思想,结合实际“分类指导,分步推进”,既有先行者,也有跟随者。三要落实新理念。新课程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体系化和关联性都很强。以理念引领就是把新理念贯穿新课程实践的始终,地方和学校新课程实施规划方案要体现新理念,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各环节改革也要体现新理念。绝不能脱离课程育人要求、偏离核心素养目标搞“重形”“轻育”的“假改革”“假创新”。

  发挥先进地区经验引领。一方面,要善用东部示范经验资源。东部省市是全国先进教育方法的理念的“主产区”,实践创新经验的“输出区”。其实施新课程的做法和经验对指导民族地区课程改革具有积极意义。利用东西部对口协作机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展先进经验学习,“沿路走”“顺路走”,走出改革发展之路。另一方面,发挥区域试点示范作用。民族地区中心城市先行先试,在不一样的区域布局建设新课程实施示范区,在不一样学校创建新课程实施示范校,聚焦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设计、学科实践、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业设计、考试命题、综合素养评价等教学改革,探索不同发展水平地区和学校有效推进教学改革的示范经验。开展区域经验交流,通过举办现场会、推进会、座谈会、研讨会等形式,进行比较学习。不断扩充示范典型的“领跑力”,带动增强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会做”“敢做”“做成”的信心和能力。

  加强专家示范引领。专家示范主要指培训及相关工作。新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是培训工作,也是课程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教育部组织参加新课程修订的300位专家设计开发了培训课程,并作为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与标准(2022年版)国家级示范培训”课程。民族地区应该充分的利用平台培训课程资源,组织所有教师和管理者,完成国家级的全员培训。同时,建立国家、省、市、县、校五级培训机制,加强对教育管理队伍、教研队伍、校长队伍、教师队伍等四支队伍的培训。同时,进行分级分类培训,省级重点组织市县级教育行政人员的专门培训及教科研人员和骨干教师的培训;地市(州)级重点加强学校管理者、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县(区)级重点完成分学科教师全员培训,帮助学科教师精准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素养要求;学校组织教师参与各级各类课程、教材、教学、考试评价等培训,教师通过多级次、多类型培训,学会融会贯通新课程,能够从学科本质出发,用属于本学科的语言来表述、落实新课程理念,让“自主、合作、探究”等观念真正融入学科实践中,并通过教育学生的方式的变革来实现课程育人的目的。

  深化改革是新课程落地的催化剂。民族地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结合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实际,组织专业团队在充分调查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研制新课程实施办法或方案,并着力指导各学校立足实际制定学校课程实施方案,落实因地制宜的新课程改革措施。民族地区是文化特,区域教育差异较大。因此,指导建设与审查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的任务也更为繁重。应加大力度统筹指导,按照“凡设必审”“凡用必审”的原则审查。同时,还应大力加强新课程实施服务方面的改革:

  一是提升教研服务能力。课程教学改革离不开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支撑,新课程实施更加需要教研专业支持。教研队伍是新课程实施的“指导大队”,应加强国家、省、市、县、学校五级教研队伍建设,提高教研成果服务教育发展的能力。借助各级教研平台,发挥校本教研作用,开展促进教师素养提升的教学比赛、案例评选、主题教研等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专业教研人员及时指导和帮助学校教师大胆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

  二是宣传推广优秀教学成果。设立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新课程实施专项课题,注重培育、提炼和推广民族地区优秀教改和教学成果。支持各地各校总结推广示范区课程经验成效和应用模式。积极地推进实施中西部教学支持计划,将适用于中西部地区的教学改革成果,推广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学校,促进成果“本土化”。

  三是遴选和推广运用精品课。组织并且开展各级优质课、示范课展示交流活动,开展教学说课评课比赛,通过系列活动带动广大教师变革教育学生的方式,重塑与优化师生关系。通过精品课示范,帮助教师熟练运用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

  评价是新课程实施的导向。新课程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要求,对课程教学评价提出了新要求,更注重“教、学、评”有机衔接,考试评价面临新的挑战。

  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评价机制。评价是课程的重要组成环节,课程教学评价是课程实施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民族地区应抓紧研究制定配套的评价政策措施,以多元化评价主体、多样化评价方式,落实核心素养导向,引导学生合理运用评价结果改进学习。在实践中探索开展学生学习情况全过程、德智体美劳全要素的评价,逐步建立、完善各层级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并将课程教学评价制度落到实处。

  以督政促督学。要将新课程实施纳入各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内容,通过以督政促督学的方式,落实新课程实施的相关保障工作。第一,保障教育经费投入。全面改善民族地区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特别补齐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在校舍、场馆、器材等方面的短板,使学校可以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围绕课程目标和学科特点,因地制宜开展教学、训练、竞赛、社团和劳动实践活动。第二,保障师资队伍建设。落实新课程对各学科师资的要求,着力解决民族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体育、美育、科学、信息等学科师资紧缺的问题。利用“特岗计划”“国培计划”政策优势和教育人才“组团式”计划的人才优势,完善及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第三,保障教育信息化。督促各级政府切实增加投入,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课程教学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

  构建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监测体系。建立省、市、县、校分工明确并相互配合的组织机制和网络站点平台,全面监测义务教育学校课程政策执行情况,课程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情况,课程开发与实施情况,教学改革情况,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情况,教师的工作过程和学生学习方式、学习质量情况,及时对新课程实施动态评估,确保推进课程改革顺利。

  民族地区实施新课程应借力政府和社会各界各方面资源,助跑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发展速度。

  一是用好对口支援机制。国家实施“东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西部贫穷的地方学校工程”“西部大中城市学校对口支援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贫穷的地方学校工程”,由东部地区向西部受援地区选派支教教师和管理人员,西部受援地区派往东部地区对口学校培训的教师和挂职学习的管理人员,双向交流促进提升西部民族地区学校实施新课程的水平。《边远贫穷的地方、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实施方案》发挥支援省市的学校管理与教育资源优势,帮助受援的学校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规范实施新课程,提升教育水平。

  二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新课程坚持“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的根本原则,提出了“加强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充分的发挥实践的独特育人功能”。这对学校教育利用社会资源提出了新的挑战。首先,地方政府应及时出台学校教育利用社会资源的相关规定意见、配套制度和实施方案等政策措施,并加强工作指导。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健全学校教育社会资源利用的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其次,学校应主动对接社会资源,对社会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并利用社会资源进行学校教育课程建设。再其次,争取社会积极支持与配合。社会资源有育人功能,社会部门、单位、机构等也应落实教育责任,支持配合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最后,学校和教师要勇于改进教育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开展丰富多样的社会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三是加强教育数字化赋能。积极地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通信等新技术与教师队伍建设的融合,构建新技术助推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深入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层次地融合,充分的利用数字化在拓展教学时空、共享优质资源、优化课程内容与教学过程、优化学生学习方式、精准开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广泛应用,构建新型教育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