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中国工业产值达到近代以来的顶配水平,1936年,民族资本一度超过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
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得土地,生活有了改善。为保卫胜利果实,他们积极参军作战,努力发展生产。
③作用:减轻农民的负担,调动农民抗日积极性;团结了地主阶级的开明人士抗日;
目的:为粉碎的重点进攻,巩固解放区;同时为打击地主阶级,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①“问题”与“主义”之争: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进行回击。马克思主义以其先进性、科学性、革命性吸引了更多的先进分子。
③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的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马克思主义在工农群众中广泛传播,与新同时并存,但新占主导地位。
(2)初步形成(井冈山时期):①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②相关文章:《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③意义:打破了俄国革命模式,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创举,也是思想产生和形成的主要标志。
③认为中国革命步骤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⑤意义:它为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
(1)理论意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
(2)实践意义:解决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引领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它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命运。
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1920年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序幕
中国先后创办《》《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并与报刊展开斗争,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广播事业产生。
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发展迅速并走向成熟,三四十年代诞生了一批蜚声海内外的进步影片: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1935年《渔光曲》获国际声誉;《义勇军进行曲》传唱。
1.从国家关系的角度:是反侵略、求独立的过程。列强侵略中国,把中国逐步地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抗争,最终结束了屈辱历史、实现了民族独立。(革命史观)
2.从政治的角度:是反专制、求民主的过程。中国人民反抗专制统治(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政府),追求建立民主政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这一愿望。(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
3.从经济的角度:是反压迫、求发展的过程。中国民族工业外受西方资本主义的压迫,内受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和剥削,生存环境恶劣,发展缓慢。民族资产阶级可成为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旧民主主义革命)和同盟军(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根本上说是为民族资本主义争取独立发展的环境和条件。(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
二战后形成两极格局对峙局面,美苏争霸开始,美国处于优势;两大阵营对立斗争;以美为首的帝国主义经济上封锁、政治上孤立、军事上包围威胁,企图扼杀新生政权;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福利政策;苏联改革开始;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D.意义:为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指明了道路,为新中国的成立在政治、思想和理论上做了准备。
B.主要内容: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
C.历史地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作为施政纲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开始形成。
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①政治民主化:中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进入了人民民主的新时代,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②经济工业化:建立了新的经济制度,为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③思想现代化:
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面繁荣提供了必要条件;
④社会生活的平等化和世俗化:带来婚葬礼俗的改革,如土葬改为火葬,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这些改革
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增加了世界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力量。
追歼残余势力(1949-1950)、抗美援朝(1950-1953)、土地改革(1950-1952)、和平解放西藏(1951)。
(1)背景:社会主义改造顺顺利利地进行,经济建设大规模开展;人民需要民主政治建设,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共同纲领》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
(2)确立: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的形式确定。制度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4)确立意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逐步奠定了基础。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
(5)曲折发展:“文革”期间建立革命委员会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大倒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得到恢复和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2)意义: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的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它的颁布开创了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是中国走向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和新的起点。《共同纲领》代行临时宪法的职能结束。
(2)历史条件:前者是国民政府被推翻,新中国即将成立;后者是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3)国家性质:都确认了相同的领导力量和国家政治基础。前者具有人民民主性质,后者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意义:《共同纲领》为建国提供了法律依据,是建国初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两大原则,即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它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1)初步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员会议召开,开始建立中国特色政党制度。
(3)1949-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大”职能;1954年一届人大后,该职能结束,但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继续存在,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①发展到新阶段: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目的:为了更好地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团结各派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意义:标志着吸收各派和各届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③进一步完善:1982年提出各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5)作用:我国的政党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建国家的新局面;形成监督,利于党的廉政建设。
(2)主要内容: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①先后成立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新疆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1965年)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100多个自治州、自治县,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作主。
(4)意义:它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和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国家和谐全面的发展。
(1)广泛的人民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根本特点是中国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逐渐完备三大政治制度: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基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民主政治建设的民主化、法制化: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以民主化、法制化为保障,依法治国成为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①国际:资本主义体系被削弱;社会主义形成世界体系;亚非拉许多国家相继赢得民族独立,美苏走向对抗。
②国内:新中国建立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面临帝国主义的政治孤立军事威胁外交封锁,巩固国防,经济建设需要和平的国际国内环境。
对于新中国成立伊始究竟走什么样的外交路线,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觉得应该一边倒,也有的人觉得应当在美苏两大阵营之间走中间路线,针对这样的一个问题说说你的看法?
①1949年中苏建交,1950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意义: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巩固了中苏两国的团结)。建国一周年时,中国已同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迎来第一个建交高潮。
▲提出:在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过程中,中国与印度、缅甸等国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特点: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具有包容性、平等性、开放性和创新性。
◆同:亚非国家都曾受到帝国主义侵略,刚赢得民族独立,都面临着和平与发展问题。
▲特点: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标志着国际上新兴力量(第三世界)的崛起。
b.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成会议圆满成功,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C. 显示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万隆精神”)。
①背景:由于帝国主义和国民政府的掠夺搜括,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④结果: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顶配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私有制经济占优势地位)
(1)过渡时期总路线年):①内容:一化三改造。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
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②特点:A、改造与建设同时并举(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一起进行);
B. 从现实的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C.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的速度都比较快。而社会主义苏联迅速工业化的经验中,也是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D.从各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重工业对国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飞机制造、汽车制造、重型机器制造等工业部门建立起来。;b.区域:东北→形成东北老工业基地。▲主要成就:
a.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c.开始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社会主义工业化
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和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国营经济的建立,这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改造含义及实质:通过和平手段,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
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属于社会主义革命。▲过程:对农业、手工业改造:农业生产合作社与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形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采用国家资本主义方式,进行公私合营;实行
基本完成改造,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基本确立,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体制在我国基本确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